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
急性化脓性中耳炎
时间:2020-08-22 浏览数:1493 字体:

【病种知识】

一、概述

   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(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)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,病变主要位于鼓室,但中耳其他各部亦常受累。本病较常见,好发于儿童。冬春季多见,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。

    主要致病菌:为肺炎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、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等。前两者小儿多见。   

二、感染主要通过3种途径

    1、咽鼓管途径较常见

   1)急性上呼吸道感染:细菌经咽鼓管侵入中耳,引起感染。

   2)急性传染病:如猩红热、麻疹、百日咳等, 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途径进入中耳并发本病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为上述传染病的局部表现。

   3)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,不适当的咽鼓管吹张、擤鼻或鼻腔治疗等,细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。

   4)婴幼儿因其咽鼓管的解剖生理特点,更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感染。哺乳位置不当, 如平卧吮奶,乳汁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。

    2、外耳道鼓膜途径

不符合无菌操作的鼓膜穿刺、鼓室置管,鼓膜外伤,致病菌由外耳道直 接进入中耳。

    3、血行感染、极少见。

三、病理

   1、充血期   鼓室粘膜,锤骨柄及鼓膜周边小血管充血,鼓膜松驰部呈粉红色。 

  


2、渗出期  

中耳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,鼓室积液,鼓膜弥漫性充血,膨隆。

    3、化脓期

    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坏死化脓,鼓室渗液变脓

, 压力进一步增高,鼓膜穿孔。

    

4、炎症消散恢复

四、临床表现

(一)症状:

   1、耳痛:

   为本病的早期症状,鼓膜穿孔前多数病人为搏动性跳痛或耳深部钝痛,可经三叉神经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,疼痛剧烈者夜不成眠,烦躁不安。鼓膜自发穿孔或者鼓膜切开,脓液排出后耳痛减轻。

   2、听力减退及耳鸣:

   病程初期病人常有明显耳闷、低调耳鸣和听力减退。耳痛剧烈者,听觉障碍彰被忽略。 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。如病变侵入内耳, 可出现眩晕和感音性聋。

   3、流脓

   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,初为浆液血性,以后变为粘脓性乃至脓性分泌物。如分泌物量多,则提示分泌物不仅来源于鼓室,亦源于鼓窦和乳突。

   4、全身症状

   轻重不一,鼓膜穿孔前较明显,可有畏寒, 发烧,怠倦,食欲减退。小儿全身症状较重,常伴呕吐,腹泻类似消化道中毒症状。穿孔后全身状明显减轻或消失。

(二)体征

    1、耳镜检查

   1)起病早期,鼓膜松弛部充血,锤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。继之鼓膜弥漫性充血、肿胀、向外膨出,正常标志难以辨识,隆起较明显的部位可出现小黄点。然后从此处发生穿孔。穿孔一般位于紧张部,开始甚小,不易看清,彻底清洁外耳道后,可见穿孔处有闪烁搏动的亮点,实为分泌物从该处涌出。

   2)充血期  鼓膜充血期

   3)卡他期

   4)化脓期

    2、耳部触诊  乳突部可有轻微压痛,鼓窦区较明显。

(三)听力检查:

    多为传导性聋,听力可达40-50db,如内耳受细菌毒素损害,可出现混合性聋。

(四)血象:

    白细胞总数增多,多形核白细胞增加,鼓膜穿孔后血象趋渐正常。

五、鉴别诊断

1、外耳道疖    

2、大疱性鼓膜炎   

3、分泌性中耳炎

六、治疗

   1)全身治疗----控制感染

    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,务求彻底治愈。选用合适的抗菌素,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,继续治疗数日方可停止。如早期治疗及时得当,可防止鼓膜穿孔。鼓膜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。参照其结果改用敏感的抗生素。鼻腔减充血剂喷鼻可减轻鼻咽黏膜肿胀,有利于恢复咽鼓管功能。全身症状重者给以补液等支持疗法。

  2)局部治疗----通畅引流

   A鼓膜穿孔前:

   可用2%石炭酸甘油滴耳,消炎止痛。鼓膜穿孔后立即停药。如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,鼓膜明显膨出, 经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减轻,或穿孔太小引流不畅; 或有并发症可疑,但无需立即行乳突手术时,应在无菌操作下行鼓膜切开术,以利通畅引流。

   B鼓膜穿孔后

   先以3%双氧水尽量彻底清洗并拭净外耳道脓液或用吸引器将脓液吸净(注意吸引器负压不可过大);

   局部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,如0.25%-1%氯霉素液,0.3%氧氟沙星(泰利必妥)滴耳液,复方利福平液等,不主张采用粉剂,以免与脓液结块,影响引流。

   脓液减少、炎症逐渐消退时,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,如3%硼酸甘油,3%硼酸酒精,5%氯霉素甘油。

   感染完全控制、炎症完全消退后,穿孔多可自行愈合。穿孔长期不愈者,可作鼓膜修补术。

  3)病因治疗----并发症合并症同治

    积极治疗鼻腔、鼻窦、咽部、鼻咽部慢性疾病,有助于防止中耳炎复发。

七、小结

    1、病因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,流感嗜血杆菌,乙型溶血性链球菌,葡萄球菌及 绿脓杆菌等。中耳的真菌感染罕见。致病菌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侵袭中耳,其中以 咽鼓管途径较常见。

    2、临床表现搏动性耳痛、传导性耳聋、耳流脓、可有发热等全身表现;鼓膜弥漫性充 血,鼓膜穿孔处有搏动亮点。